人们游览泰山,目的可能有三个:一者历代帝王都上山封禅,自有其神秘神圣之处,沾点仙气也好;二者历代名人高士都登山俯视天下,顺便吟咏诗文,沾点雅气也好;三者所谓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老师教的《挑山工》、《登泰山记》、《雨中登泰山》、《望岳》等诗文,总要亲身实践一下,顺便磨炼磨炼意志,观赏观赏风景,再品尝品尝海鲜(虽然离泰山有点远,但顺便去青岛、烟台的确实不少)。  层云之中,人们在登泰山的南天门
在这些帝王、名人、骚客当中,人们印象最深的,恐怕要数杜甫了,他的《望岳》,站位高远,大开大合,关键是铿锵有力,琅琅上口,简短易背,绝对是吟咏泰山最有名气的诗文了。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: 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 读多了,聪明的孩子便发现了一个问题: 这杜甫,到底有没有爬上泰山呀? 题目是“望岳”,远望泰山,站位不在泰山!在泰山脚下,或离脚下更远处! 而且写到最后,才表了一个态:到时候一定要登上最高顶!  登上泰山,一览众山小的景象
敢情这时候的杜甫是没有登上泰山的,至少没有登顶。这更激发了我们登顶的信心了。 带着这首诗满满的诗意和豪情,一路看着目不暇接的历代名人高士的诗文书法碑刻,挥洒着汗水直到登上玉皇顶,蓦然回首,才发现,这首泰山的招牌诗歌,怎么还没有出现? 这怎么行呢? 于是找啊,找啊,终于在一个人迹比较罕至的地方,找到了。 过了日观峰,往下走。过了一线天,再往上走到瞻鲁台,接着往下走,向着碧霞祠的方向,在一个悬崖之上,终于发现了刻有这首招牌诗的巨石。  泰山上杜甫的《望岳》石刻
由于石刻下临无地,人们是无法与之合影的,幸亏有了单反,拉长镜头再剪裁一下,才看清楚这首诗的真面目。 乍一看,以为是书法,再一看,就是在写字,而且是很差的字:不工整,不清晰,不匀称,从语文试卷的角度看,完全不合格!再进一步看,简直就是在涂鸦! 从艺术的角度看,这种字体没有任何书法碑帖的来源,不像书法史上任何一家书法家的作品,即:没有书法艺术的共性。 形象一点说,就是一条条肥胖的家蚕在草丛中爬动;再形象一点说,就是一条条粪蛆在粪草中蠕动,肉乎乎地蠕动,一抖一抖地蠕动!  泰山石刻:杜甫的《望岳》
笔划的粗细过于夸张,从头到尾毫无笔法;结构不稳,不协调,凌乱不堪。整个石面妖里妖气,鬼里鬼气,多看一眼,喉咙里就像吃了没有煮熟的芋头,哑喉! 这要放在当今的网络上,绝对要算“丑书”一流了。 幸亏这是在一九八三年写的,那一年,正是严打时候。而这个写者的名字中竟然好像有一个“氓”字,流氓的“氓”,也真算是泰山之上的一朵奇葩了。  泰山书法摩崖石刻:《望岳
杜甫的这首描写泰山的最有名的诗歌,难道就这样在泰山的万丈石壁上给一手烂字毁了? 游人不甘心哪! |